初中数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三)

首页    教改科研    学生评价    初中数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三)

2007-3-15 9:24:46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初步尝试(暂未进行小组记载和每月的与家长交换意见),通过对49名同学的民意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堂表现、学习信心等都有较大改进。具体调查(调查时间:2003年6月,七年级结束)结果如下:

1.你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兴趣

(A)不喜欢  (B)不太喜欢(C)开始喜欢  (D)要学,喜欢

刚进初中时:                             现在:

     

http://127.0.0.1/images/wjtj1cumpld20181128112826.gif
         

http://127.0.0.1/images/u0gficjftu220181128112826.gif
      

其中学习兴趣减退的4人,占8%;增强的40人,占82%。

2.你的课堂表现

(A)不积极  (B)不太积极(C)比较积极  (D)积极

刚进初中时:                         现在:

     

http://127.0.0.1/images/qret5hrzfbv20181128112826.gif
        

http://127.0.0.1/images/hctysbh12pj20181128112826.gif
    

其中学习积极性减退的4人,占8%;提高的28人,占57%。

3.你的学习方式

(A)基本依赖别人,遇到问题寻求答案  

(B)基本独立,遇到问题有时会寻求答案

(C)独立,遇到问题寻求帮助、启示

刚进初中时:                             现在:

     

http://127.0.0.1/images/io2bks3rkjm20181128112826.gif
        

http://127.0.0.1/images/3cykutugtmj20181128112826.gif

其中学习独立性降低的4人,占8%;增强的19人,占39%;无变化的26人,25人属于B或C类。

4.你的学习效果

(A)不好,自己也不满意  (B)尚可  (C)好,自己比较满意

刚进初中时:                             现在:

      

      


其中学习效果减退的7人,占14%;好转的23人,占47%;无变化的19人,都属于B或C类。

5.你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A)弱     (B)比较弱    (C)比较强     (D)强

  刚进初中时:                            现在:

       

        


其中信心减弱的3人,占6%;增强的33人,占67%。    

  2004年八年级学期结束时,在对数学学科评价表意见的一项民意调查中,问及学生最喜爱哪一部分,其结果见下表:(调查对象:初二(9)班,是我校的特色班)

最喜爱的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人数

6

22

6

28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9.7%

35.5%

9.7%

45.2%

  由此可见学生特别喜爱第四部分师生对话及第二部分分类评价部分。问及喜爱的原因时,喜爱前者的回答:可以与老师交流、沟通;从老师那儿获取鼓舞、动力或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喜爱后者的回答在意旁人对自己的综合性的评价。在被问及印象深刻、对自己的学习很有促进的评价时,多数同学回忆起的是老师或鼓励或指出不足、提出建议的话。刘宗元:老师的“相信你一定会的”给了我学习的信心;石琳琳:“兴趣将伴你成功”这句话给了我鼓舞,让我觉得我能学好数学;华嫣芸:“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最致命的弱点,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指示了方向。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奋斗,脚踏实地,才会真正攀上成功的高峰。"在此,我们可以意识到传统评价中仅有的数字形式的考试成绩,激励的只是少数成绩特别高的同学,很多学生感觉平平淡淡、不受鼓舞,有的甚或受到打击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兴趣,而该实验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更容易激励学生学习,当然其中也可看出同伴的影响。                                                                                

四.进一步的思考

1.存在问题。

评价的可操作性。一个评价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应该说工作量是比较大的,本评价已注意这方面,如每月的小组记载放手主要由学生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与学生每天在一起,互相看到的比较真实。但小组间标准的一致性、学生评价的可信度似乎不太令人满意。因此,如何避免评价体系过于庞杂、操作不方便,这还得进一步实践、探讨和改进。

评价指标的设计。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并且具有较强的信度、效度还有待研究。因为我国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测评仍是一个难题,莫衷一是,因此本评价指标的设计可能尚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

2.对一个班级乃至教师教学的评价的设想。

在学校里,校方对一个班级或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考试成绩的角度排出个一、二、三类,最多来个相对评估,参照一下原来成绩档次。这正如对学生的评价只看分数是片面的一样,带来的不良后果是驱使师生们一味追求书面成绩,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题海战中,投入到反复的讲、练、做、抄、背、默中,而对学生后继成长更重要的、社会发展和富国强民所需要的“隐性发展性学力”则被忽略了。“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知识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方法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现代教育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⑥

由此,评价教学时,是否可以把这部分忽略的也弥补起来?具体些说,成绩是评价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教师接班之时,校方记录此时学生在各主要科目方面的学习指标,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课堂表现,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信心(具体项目同上),在该科目上花费精力(相对于其它而言,是很多、一般还是较少)等等,记录方法可考虑设计电脑软件,学生电脑课上点击即可,学期结束,再记录相应指标,前后比较看变化如何。

注释:

①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和目标》第180页

③④Mark Killingworth《Real-Life MATHProblem Solving 》1[1]

⑥袁振国《教育新理念》P.44。

 

 

(本文获无锡市教育学会2003年度教育学会系统科研课题论文二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3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2018年12月3日